不知何时,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各个微信公众号里看一些标题为【夜读】开头的短文。
2022年4月18日看的三篇“夜读”颇有意味,细读多遍。
人民日报21:47分推送的《【夜读】无论身处人生的哪个考场,今晚都对你道一声加油》;
新华社21:59分推送的《夜读|时间会告诉我们,什么该拿起,什么该放下》;
央视新闻22:09分推送的夜读题目是《哪些话,支撑你度过煎熬时刻?》。
定格在18号的晚上,所专注的这三个公众号推送的夜读文章有股异曲同工的味道,朋友圈中有8个朋友也读了人民日报的文章,有2个朋友读了新华社的文章,有1个朋友读了央视新闻的文章。
当然,切勿从标题断章取义,毕竟每个文章讲述的重点不同。
各摘抄一段仅供分享。
人民日报:“你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都有意义。……人生的精彩之处,不仅在于取得怎样的成就,更在于拼搏奋斗的过程。”
新华社:“人生,总有一段路,特别难走。抱怨没用,因为时间不会为你停留;哭泣没用,因为他人无法替你接受。那就再坚持一下,那些曾让人觉得困难的事情,总有一天变得不值一提,我们一路慢慢长大。”
央视新闻:“接受遗憾,是成长的开始。在这个世界上,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。(路遥)”
当然,正如莎士比亚的名言所讲“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每个人所读所想自不相同。如今天所读这三篇文章,可以用一篇文中所言简单概括就是“身在谷底,依然要仰望星空;路过黑夜,依然要期待阳光。”罢了。
一位大家写过:“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,生活的压力,工作的失意,学业的压力,惶惶不可终日。挺过来的,人生就会豁然开朗,挺不过来的,时间也会教你,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,所以不必害怕。”
时间是一味良药,终究会给出答案。少说矫情话,多做奋斗事,努力冲破黑暗,不让自己倒在黎明前,这是所有人都希望的,也是想做到的。但是,终究得去尝试,需要努力。比如说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在18号晚上18:51分推送的题为《一位母亲决定在放舱里建“教室”》的文章,讲的是上海石龙路方舱里一间临时“教室”从无到有的事。这位带孩子进方舱的母亲不是第一位,也不是最后一位,但却是一位能付出善思考肯行动的人。当然,按照她说讲,也将会成为一名甘于奉献的志愿者。或许,能够在艰难困苦的阶段,最后挺过来的人身上都有一些相同的气质,“能付出善思考肯行动”,这应该是一组可以归纳到这类气质里的一些词汇。
新冠疫情以来,人们的工作方式、生活方式、学习方式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3月辽宁省发生新一轮疫情以来,全省高校实行封闭性管理,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部分高校教职员工24小时驻校,校内校外戮力同心为校园内教学正常有序的进行保驾护航。
曾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名辅导员举办的活动,主要内容是疫情封校期间戴上口罩前和摘下口罩后的变化记录。当然,活动的设想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相貌的变化,应该是会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延伸。因此,当所有人的坚持必将换来最终的胜利之际,有多少人能量变质变?有多少人仍在原地踏步?给出答案的不仅有学生,还有辅导员!
“生活,没有一滴汗是白流的;人生,没有一步路是白走的。”